浅谈“美”与“审美”
©YuriArtWork All rights reserved.
什么是“美”?什么又是“审美”?
“美”与“审美”不是必然联结在一起的,是不同的。美,是主观感受。你认为美的事物,别人不一定认为美。审美,是主观思考。被审美的事物不一定是公认“美”的。
“美”有高下吗?
01美的高下
“美”是会变化的,有逐渐发展壮大的“美”,也有逐渐走向消亡的“美”,能够引领一个时代的美感是高级的,反之则是庸俗的。
02由绽放走向批量
只有在特定季节盛放的花朵象征着原始的具象美感,自古就被应用于装点我们的生活。然而花期有限,绽放的花朵终有凋零的一天,为了让这份美永远盛放,我们费劲心力将绽放的花朵用文笔描绘、用工具雕刻,产生了众多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相对于真实存在的花朵而言无疑是高级的,这些具象的画作象征着我们对美的追求。
画面中的花在艺术家的精心安排之下不仅无比接近真实,更有甚者能够赋予画面中花朵凄美动人的故事,远远超越了我们基因中对“花朵寓意着硕果”的简单期待,而更加耐人寻味。就这样各个文明用不同的手法尝试将盛放的花朵描绘了千百年,直到工业文明的前夕。
终于人们对于花朵热切地追求让工业化彻底满足了,我们疯狂的用照相技术记录,用模具翻倒,用印刷机滚动,用更加高效的造型和着色工艺批量化的生产我们追求了千百个世纪“花朵”“金色”“繁复”等等美感。
03由批量走向衰亡
渐渐地我们开始厌倦这一切,真实、精细而繁复的花朵正在被那个时代抛弃,逐渐沦为庸俗的代名词,就像奶奶的电视机罩子一样被时代所遗忘,我们开始追求抽象的概念化的简洁的“美”,与此同时,现代艺术与古典艺术开始分离,走向了不同的发展方向。
各式各样罕见别致的艺术尝试终有一种会被时代所选择,被选择和被接纳的美便再一次成为高级,直到让我们再一次感到厌倦。
04“艺术”与“美”的多元化需要博爱精神
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任何人的喜好,虽然我们肉体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但精神方面却大不相同,一个生活在贫困山区的孩子无法对青山绿水给予更高的评价,也许一幅写实的“油画”能够让他拍案叫绝。一个生活在现代都市的孩子无法对“象征着国际主义的摩天大楼”给予更高评价,一个富有古典美的迪士尼梦幻城堡更能抓住他们的心。
古典主义大师的手稿只能被常人定义为“画得真像”原因在于这种东西可以非常常见,这是庸俗的特质。但同一张画却能够让一个学习绘画基础的学生拍案叫绝,原因在于靠自己的观察与双手实现几乎绝无可能。
我反复强调《图形熵分析理念》的基本逻辑。——“少”即是“美”
但这句话的另一半意思是,必须先定义“范畴”才能定义“少”,再次才有“美”的概念,再再次才有“高级”与“低级”的推论。而擅自代替其他人决定“高低之分”是绝不可取的,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才能够发现“美”的真谛。
01美的高下
“美”是会变化的,有逐渐发展壮大的“美”,也有逐渐走向消亡的“美”,能够引领一个时代的美感是高级的,反之则是庸俗的。
02由绽放走向批量
只有在特定季节盛放的花朵象征着原始的具象美感,自古就被应用于装点我们的生活。然而花期有限,绽放的花朵终有凋零的一天,为了让这份美永远盛放,我们费劲心力将绽放的花朵用文笔描绘、用工具雕刻,产生了众多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相对于真实存在的花朵而言无疑是高级的,这些具象的画作象征着我们对美的追求。
画面中的花在艺术家的精心安排之下不仅无比接近真实,更有甚者能够赋予画面中花朵凄美动人的故事,远远超越了我们基因中对“花朵寓意着硕果”的简单期待,而更加耐人寻味。就这样各个文明用不同的手法尝试将盛放的花朵描绘了千百年,直到工业文明的前夕。
终于人们对于花朵热切地追求让工业化彻底满足了,我们疯狂的用照相技术记录,用模具翻倒,用印刷机滚动,用更加高效的造型和着色工艺批量化的生产我们追求了千百个世纪“花朵”“金色”“繁复”等等美感。
03由批量走向衰亡
渐渐地我们开始厌倦这一切,真实、精细而繁复的花朵正在被那个时代抛弃,逐渐沦为庸俗的代名词,就像奶奶的电视机罩子一样被时代所遗忘,我们开始追求抽象的概念化的简洁的“美”,与此同时,现代艺术与古典艺术开始分离,走向了不同的发展方向。
各式各样罕见别致的艺术尝试终有一种会被时代所选择,被选择和被接纳的美便再一次成为高级,直到让我们再一次感到厌倦。
04“艺术”与“美”的多元化需要博爱精神
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任何人的喜好,虽然我们肉体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但精神方面却大不相同,一个生活在贫困山区的孩子无法对青山绿水给予更高的评价,也许一幅写实的“油画”能够让他拍案叫绝。一个生活在现代都市的孩子无法对“象征着国际主义的摩天大楼”给予更高评价,一个富有古典美的迪士尼梦幻城堡更能抓住他们的心。
古典主义大师的手稿只能被常人定义为“画得真像”原因在于这种东西可以非常常见,这是庸俗的特质。但同一张画却能够让一个学习绘画基础的学生拍案叫绝,原因在于靠自己的观察与双手实现几乎绝无可能。
我反复强调《图形熵分析理念》的基本逻辑。——“少”即是“美”
但这句话的另一半意思是,必须先定义“范畴”才能定义“少”,再次才有“美”的概念,再再次才有“高级”与“低级”的推论。而擅自代替其他人决定“高低之分”是绝不可取的,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才能够发现“美”的真谛。
美的俗、雅、贵、贱?
物以稀为贵,反之为贱。
1.所谓通俗,就是寻常,就是多,就是司空见惯,就是轻易可以获取,就是贱。不要把事物过分人格化,艺术品就是物品而已。这里我说的这个“贱”就是“廉价”“便宜”而非品格上的问题。
2.品格与价值是不同的,就像是富有与道德是两回事一样,既存在因富而拥有着更高的素质的“好人”,也存在因富有而能做比寻常人更大的恶的“恶人”。
3.《图形熵分析理念》认为,我们的艺术创造总是在自发的指向尚未存在或是极其稀少的形式主义,也就是创造“更新颖的表达形式”。这就是艺术家的存在价值,是他们影响世界的方式。由此可见,相对于默默无闻重复着司空见惯形式的画匠而言,这些艺术家无疑是非常高雅的。
关于"美"是否有极限?
2.品格与价值是不同的,就像是富有与道德是两回事一样,既存在因富而拥有着更高的素质的“好人”,也存在因富有而能做比寻常人更大的恶的“恶人”。
3.《图形熵分析理念》认为,我们的艺术创造总是在自发的指向尚未存在或是极其稀少的形式主义,也就是创造“更新颖的表达形式”。这就是艺术家的存在价值,是他们影响世界的方式。由此可见,相对于默默无闻重复着司空见惯形式的画匠而言,这些艺术家无疑是非常高雅的。
关于"美"是否有极限?
美不存在极限。
美是一种比值,不同的比值代表不同时代的美感。
用通俗的语言讲,美就是秩序与混乱的对比。
有时候我们拿混乱的自然与秩序的自然对比(如自然晶体)
有时我们拿仿造的自然与真正的自然对比(如写实油画)
有时我们拿主观解构的自然与仿造的自然对比(如抽象油画)
甚至我们还会应用对比原理,直接创造对比(如杜尚的小便池)
我们在沙漠上筑起高楼,在悬崖边修建栈道,一般情况下,我们不太喜欢恶劣而狂野的自然,我们喜欢的是精心筛选过的自然,被驯服的自然。
当然,也有一部分习惯于养尊处优的人类偏好刺激,提出抗议。
说来说去无非是见得少,少的独特便是美
故《图形熵分析理念》认为“少”即是“美”
至于何为“少”得看每个人自己的评判。
用通俗的语言讲,美就是秩序与混乱的对比。
有时候我们拿混乱的自然与秩序的自然对比(如自然晶体)
有时我们拿仿造的自然与真正的自然对比(如写实油画)
有时我们拿主观解构的自然与仿造的自然对比(如抽象油画)
甚至我们还会应用对比原理,直接创造对比(如杜尚的小便池)
我们在沙漠上筑起高楼,在悬崖边修建栈道,一般情况下,我们不太喜欢恶劣而狂野的自然,我们喜欢的是精心筛选过的自然,被驯服的自然。
当然,也有一部分习惯于养尊处优的人类偏好刺激,提出抗议。
说来说去无非是见得少,少的独特便是美
故《图形熵分析理念》认为“少”即是“美”
至于何为“少”得看每个人自己的评判。
如何摆脱“低俗”审美?
摒弃“低俗审美”就是要避免:
1.从众——放弃思考而直接复述他人观点。
例:有人说XX艺术有价值12345,于是你也这么转述。
2.虚荣——为争取面子而强行称赞无法理解的艺术作品。
例:《皇帝的新装》里为了各自的面子而不敢直言观点的观众就是典型。
3.狭隘——因自己不喜欢,就认定该艺术作品对其他人没价值。
例:每一个否定艺术品价值却不前缀“我觉得”的人。
4.自卑——认为审美价值应当由权威来衡量。
例:听见与自己不同的审美观点,就搬出XX大师作品来对比的人。
并非“艺术美”先存在,再去“读懂”才有“审美”“美”的定义千差万别,“美”只存在于每一个个体“思维”之中所以“审美”的本质就是受欣赏艺术激发出的思维,而不是“艺术”本身的价值。世界不缺乏“美”从来缺乏的都是懂得“审美”的思维。故“审美”高雅与低俗都取决个体的思维高度,取决于能否战胜“思维”的弊病。
例:有人说XX艺术有价值12345,于是你也这么转述。
2.虚荣——为争取面子而强行称赞无法理解的艺术作品。
例:《皇帝的新装》里为了各自的面子而不敢直言观点的观众就是典型。
3.狭隘——因自己不喜欢,就认定该艺术作品对其他人没价值。
例:每一个否定艺术品价值却不前缀“我觉得”的人。
4.自卑——认为审美价值应当由权威来衡量。
例:听见与自己不同的审美观点,就搬出XX大师作品来对比的人。
并非“艺术美”先存在,再去“读懂”才有“审美”“美”的定义千差万别,“美”只存在于每一个个体“思维”之中所以“审美”的本质就是受欣赏艺术激发出的思维,而不是“艺术”本身的价值。世界不缺乏“美”从来缺乏的都是懂得“审美”的思维。故“审美”高雅与低俗都取决个体的思维高度,取决于能否战胜“思维”的弊病。
人为什么很难接受自己审美有问题?
1.顺带否定了你的存在价值
主观源于你自己的看法,说白了就是人的意识本身,意识都被否定了,人活着还有啥价值呢?所以出于本能进行反抗。
2.没人能证明你对美的认知有问题
每个年代,每个地区,每个文明,每个民族,对美的看法千差万别,你证明不了自己认定的“美”可以凌驾于其他人之上
3.审美跟美是两回事
审美是一种思考,不是美本身。所以当你看到一幅画面,你想思考什么就能思考什么,从来无需考虑其他人的观点,这已经是有审美的表现了(不分高低)。
无法理解当代艺术的美怎么办?
1.艺术不等于美
不要被“美术”两个字中的“美”误导,绘画艺术并非只是画出一些漂亮的东西这么简单的。很多现代艺术形式为了敲击群体的心灵不止塑造“美”也塑造“丑”,换句话说艺术“不等于”美。当我们塑造的常规“美感”过多而令人麻木的现状下,强调“丑”的衬托作用就是必须的。
2.“美”是主观感受,而审美是一种思考
“美”只是一种主观感受,如果一本漫画,一部动画,一张插画,能够让你获得美妙的感受,那二次元其中的“美”对于你来说就是真实存在的。
“审美”是一种思考,那么当你在观看二次元动画时那些画面引发你的思考的时候,你对二次元的“审美”也是真实存在的。
“审美”是一种思考,那么当你在观看二次元动画时那些画面引发你的思考的时候,你对二次元的“审美”也是真实存在的。
3.欣赏“现代艺术”是人生阅历问题
你之所以喜欢二次元,不过是因为校园生活没有二次元来的刺激罢了,但当你不断地被单一艺术形式刺激的情况下总有一天你会麻木的,当有一天青春会逝去,愿你记得二次元带给过你的美好。
你质疑过”美“吗?
曾经有很多时刻让我对自认为的“美”产生质疑。比如:
· 1.父母挑的衣服“好丑”却跟我说穿上这个多好看。
· 2.戏剧的脸谱“好丑”爷爷却那么喜欢看。
· 3.日式人物插画“很美”却被专业课老师贬低为“丑”
· 4.当第一次看到“毕加索的画”感觉“丑”到作呕,却有人啧啧称赞的时候。
· 5.当第一件设计初稿出炉,有人赞赏有人贬低的时候。
最终,当我发现这些争议不只是发生在“我与他人”身上,也发生在“他人与他人”身上。这一刻怀疑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最初自身有所偏执的“美”的定义本身消亡了。
当我们这一代人一起嘲讽老一代人审美偏好的时候,“美”似乎是统一的。那么当我们逐渐老去,成为“老一代人”的时刻,我们所谓的“美”又为何物呢?我们口中提及的“美”究竟是何物,有什么规律,让我燃起了浓厚的兴趣。
如何形成一个大一统的“审美”理论被划在了日程之上,而多年的学习经历、工作经验形成了一套“知识→思考→检验→思考→理论”的完整研究过程,目前这一套审美理论被我称作《图形熵分析理论》它区别且独立于过去所有的美学理论与设计方法论。
· 1.父母挑的衣服“好丑”却跟我说穿上这个多好看。
· 2.戏剧的脸谱“好丑”爷爷却那么喜欢看。
· 3.日式人物插画“很美”却被专业课老师贬低为“丑”
· 4.当第一次看到“毕加索的画”感觉“丑”到作呕,却有人啧啧称赞的时候。
· 5.当第一件设计初稿出炉,有人赞赏有人贬低的时候。
最终,当我发现这些争议不只是发生在“我与他人”身上,也发生在“他人与他人”身上。这一刻怀疑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最初自身有所偏执的“美”的定义本身消亡了。
当我们这一代人一起嘲讽老一代人审美偏好的时候,“美”似乎是统一的。那么当我们逐渐老去,成为“老一代人”的时刻,我们所谓的“美”又为何物呢?我们口中提及的“美”究竟是何物,有什么规律,让我燃起了浓厚的兴趣。
如何形成一个大一统的“审美”理论被划在了日程之上,而多年的学习经历、工作经验形成了一套“知识→思考→检验→思考→理论”的完整研究过程,目前这一套审美理论被我称作《图形熵分析理论》它区别且独立于过去所有的美学理论与设计方法论。
日常中我们在谈论『审美』时,在谈论什么?
情景01:某客户:我们对设计师的审美要求很高,尤其这个画面我们要高端大气上档次一些,能明白嘛?
这类人认为:“美”是客观的,所以我觉得“美”的东西别人也应该觉得“美”,只要能看到这些美便是“审美”。
情景02:某同事:《寻访千利休》看过吗?“只有美可以让我低头”你我没有论美的资格,我们只能向大师致敬与学习,才能懂得审美。
这类人认为:“美”是客观的,“审美”能力是罕有的,所以只有权威定义的“美”才是“美”,我们要向权威低头请教,学习如何“审美”。假如一个人多看一些关于美学的著作便比别人更有资格去判定“美”,审美能力也就更高。
情景03:
· 路人A:我觉得xx长得好美。
· 路人B:哈?xx丑成那个样子你还觉得美,你有没有审美??
这类人认为:“美”是主观的,所以每个人有各自的“审美”,审美没有答案,思考没有价值。
情景04:参观画展的人:毕加索果然不一样,这笔触看似潦草,但一般人真的做不到,这张画描写的是巴拉巴拉……。
这类人认为:“美”是客观的,“审美”就必须围绕“美”的事物本身进行解读,除此以外的思考与“审美”无关。
这类人认为:“美”是客观的,所以我觉得“美”的东西别人也应该觉得“美”,只要能看到这些美便是“审美”。
情景02:某同事:《寻访千利休》看过吗?“只有美可以让我低头”你我没有论美的资格,我们只能向大师致敬与学习,才能懂得审美。
这类人认为:“美”是客观的,“审美”能力是罕有的,所以只有权威定义的“美”才是“美”,我们要向权威低头请教,学习如何“审美”。假如一个人多看一些关于美学的著作便比别人更有资格去判定“美”,审美能力也就更高。
情景03:
· 路人A:我觉得xx长得好美。
· 路人B:哈?xx丑成那个样子你还觉得美,你有没有审美??
这类人认为:“美”是主观的,所以每个人有各自的“审美”,审美没有答案,思考没有价值。
情景04:参观画展的人:毕加索果然不一样,这笔触看似潦草,但一般人真的做不到,这张画描写的是巴拉巴拉……。
这类人认为:“美”是客观的,“审美”就必须围绕“美”的事物本身进行解读,除此以外的思考与“审美”无关。
这些随处可见的人们,看似都在谈论“审美”但实质只是不愿思考的杠精而已。
在这些情境中,我看到的是一个对“审美”蒙昧无知的群体。人们放弃思考“美”的本质,习惯性的对权威盲目屈从,不是将“审美”抬得高不可攀,就是自以为是以“审美”之名肆意贬低他人观点。我观察到这些人们非常害怕自己失去支撑与立场,害怕自己的看法被反驳,这些交谈充斥着虚伪的掩饰和胆怯,远远地偏离了“审美”的本质。
真正的“审美”本质上是一种思考
能让我们产生这种思考的“景色”“生物”“矿物”等等自然事物,以及“绘画”“雕塑”“音乐”“文学”“舞蹈”等等艺术形式,便是“美”。
所以“审美”是先于“美”而存在的,正像那句话说的一样——“世界上缺乏的不是美,而是发现美的眼睛。”只有不停地思考,敢于自信的说出自己的观点,并且包容其他人的观点,探索更广阔的世界,才是正确的“审美”,才能发现更多的“美”。
最后,我相信当古老的原始人类抬头望向深邃的星空,有所感悟有所思考的那一刻,我们才与其他物种远远地区别开来,那便是“审美”真正开始的时刻。
所以“审美”是先于“美”而存在的,正像那句话说的一样——“世界上缺乏的不是美,而是发现美的眼睛。”只有不停地思考,敢于自信的说出自己的观点,并且包容其他人的观点,探索更广阔的世界,才是正确的“审美”,才能发现更多的“美”。
最后,我相信当古老的原始人类抬头望向深邃的星空,有所感悟有所思考的那一刻,我们才与其他物种远远地区别开来,那便是“审美”真正开始的时刻。
如何提高一个人的审美和品位?
与其说“提高”审美和品位,不如说如何“有”审美和品位。
多“观察”
1.不管你喜欢哪种图形上的美,都始于“观察”。
2.美始于对比,比如你觉得A很美,但你看过B之后也许就不那么认为了,不光如此,你还需要看到CDEFG……。不停地“观察”你才能得出一个较为稳固的审美定位。
多“思考”
1.不品,哪里来的品味呢?所谓品就是在说要“思考”。
2.什么是“美”?什么是“审美”?如果没有一个自己的看法,就谈不上品味,而事实上这些问题又没有对错可言,你需要做的只是警惕那些营销与吹捧,公正的感受与思考你所观察到的事物,表达纯粹你自己的看法,避免成为《皇帝新装》中的观众。
1.不管你喜欢哪种图形上的美,都始于“观察”。
2.美始于对比,比如你觉得A很美,但你看过B之后也许就不那么认为了,不光如此,你还需要看到CDEFG……。不停地“观察”你才能得出一个较为稳固的审美定位。
多“思考”
1.不品,哪里来的品味呢?所谓品就是在说要“思考”。
2.什么是“美”?什么是“审美”?如果没有一个自己的看法,就谈不上品味,而事实上这些问题又没有对错可言,你需要做的只是警惕那些营销与吹捧,公正的感受与思考你所观察到的事物,表达纯粹你自己的看法,避免成为《皇帝新装》中的观众。
群体审美的改变到底受什么影响?
根本上是“生产力”对“人类固有的视觉识别特性”的作用。
图形熵分析理念认为:
人对图形“美”的认知源于差异化识别,没有任何图形美是永恒不变的,我们不过是凭借本能中的好奇心去寻觅差异而已。美的共性在于“相对的稀缺与罕见”,这就是为什么再好的景色或画面天天看下去也会毫无动容,沦为符号化的认知。
回顾过去我们看到,生产力对审美的最核心效应就是高速复制原本稀缺的美。这包括但不限于“更优质的化学颜料技术”“摄影技术”“印刷技术”等画面的实际复制层面,也包括“电视屏幕”“液晶屏幕”“互联网技术”等视觉的虚拟复制层面,也涉及到“机械化雕刻”“新面料工艺”等立体视觉复制层面。
一旦群体认定的一种“美”进入疯狂复制传播的社会,审美价值就会不断降低,不久之后就会沦为“俗”最后沦为“符号”。这就是为什么审美的变化永不停息,尤其是在日新月异的今天。
人对图形“美”的认知源于差异化识别,没有任何图形美是永恒不变的,我们不过是凭借本能中的好奇心去寻觅差异而已。美的共性在于“相对的稀缺与罕见”,这就是为什么再好的景色或画面天天看下去也会毫无动容,沦为符号化的认知。
回顾过去我们看到,生产力对审美的最核心效应就是高速复制原本稀缺的美。这包括但不限于“更优质的化学颜料技术”“摄影技术”“印刷技术”等画面的实际复制层面,也包括“电视屏幕”“液晶屏幕”“互联网技术”等视觉的虚拟复制层面,也涉及到“机械化雕刻”“新面料工艺”等立体视觉复制层面。
一旦群体认定的一种“美”进入疯狂复制传播的社会,审美价值就会不断降低,不久之后就会沦为“俗”最后沦为“符号”。这就是为什么审美的变化永不停息,尤其是在日新月异的今天。
熵能否成为美丑的度量单位之一?
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受限于我们对自己大脑的认知限制我还有待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当下还有两个巨大的障碍:
1.数据的来源——从物理概念上讲熵值描述的是封闭的热力学系统中的温差比例。套用至美丑度量标准看来,将每一个人的头脑中审视过的全部图形数量作为数据源,通过计量某个确定时刻全人类的总画面记忆数量中可产生正向神经刺激的画面,并通过某种算法总结即可描述社会“宏观”的审美倾向。但除非神经科学得到更长足的进步,否则该数据无法取得。
2.封闭系统的定义范畴——当我们不停的以国界/民族/文化信仰/年龄/阶层乃至单一个体记忆作为封闭系统进行运算的时候,各个系统得出的审美倾向仍然是不同的,理论上我们能精准的描述微观个体的审美倾向以及社会总体的审美倾向,却绝无可能将美定型且统一。
1.数据的来源——从物理概念上讲熵值描述的是封闭的热力学系统中的温差比例。套用至美丑度量标准看来,将每一个人的头脑中审视过的全部图形数量作为数据源,通过计量某个确定时刻全人类的总画面记忆数量中可产生正向神经刺激的画面,并通过某种算法总结即可描述社会“宏观”的审美倾向。但除非神经科学得到更长足的进步,否则该数据无法取得。
2.封闭系统的定义范畴——当我们不停的以国界/民族/文化信仰/年龄/阶层乃至单一个体记忆作为封闭系统进行运算的时候,各个系统得出的审美倾向仍然是不同的,理论上我们能精准的描述微观个体的审美倾向以及社会总体的审美倾向,却绝无可能将美定型且统一。
如何理解平衡美和秩序感?
皆是对比而已。
· 当你谈“平衡”的时候别忘了这是建立在“失衡”存在的前提下
· 当你谈“秩序感”的时候别忘了这是建立在“混乱感”存在的前提下
· 你说“我们”我不认为我属于“你们”
· 你说“比自己伟大的事物”联系,我却也希望你能看到“比伟大弱小的事物”
我们生活在一个熵增的世界中,“平衡”“秩序”只是相对于“失衡”“混乱”少见罢了,关于“美”的本质,我们不是渴望伟大是在渴望图形里的低熵状态。
· 当你谈“秩序感”的时候别忘了这是建立在“混乱感”存在的前提下
· 你说“我们”我不认为我属于“你们”
· 你说“比自己伟大的事物”联系,我却也希望你能看到“比伟大弱小的事物”
我们生活在一个熵增的世界中,“平衡”“秩序”只是相对于“失衡”“混乱”少见罢了,关于“美”的本质,我们不是渴望伟大是在渴望图形里的低熵状态。
题外话:何时才会改变现在“以瘦为美”的审美主流?
人们总是习惯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故总是对象征意义表现出无穷尽的追求。要消灭所谓的“以瘦为美”就是消灭“以瘦为美”的象征价值的本质。也就是说:
当“胖”能够代表财富与权力的时候,或者当“瘦”能够轻易实现的时候。“瘦”这一特征的困难性、稀有性的象征价值也被尽数磨灭了。
“以瘦为美”便不会再成为审美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