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艺术”

艺术是什么?


简单来说“艺术”是“表达形式”与“功能性”有所区别。


如“我爱你”与“今晚的月色很美”两者的含义可以是一样的,但“我爱你”是单纯的传递信息。而“今晚的月色很美”是针对这个信息进行的“艺术加工”。

如“随手拍下的泡面照片”“卡通画泡面”与“精细调试后被专业拍摄的泡面”显而易见的前者是“记录与传达”而后两者是“艺术创作”

 
 
 
值得一提的是,“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句话的深刻内涵在于——艺术不能等价于生活,哪怕“实际的柿子”与“超写实的柿子”近乎一模一样,但当画家选择采用油画作为“表达形式”有目的的创作的时候,依然是“艺术”的。
 










 

一种艺术不被大众所欣赏和理解,还算艺术吗?


艺术,不以被大众的欣赏与理解为前提条件。


1.逛逛艺术馆不难发现,那里陈列着很多我们无法理解但可以欣赏的东西,不需要大众全部认可也不需要其中半数的认可,艺术馆,艺术品,艺术家都好好地存在着。

2.我们用“艺术”描述我们在艺术馆中看的懂得东西与看不懂的东西,因为我们认可的“艺术”存在在这些作品中,我们一致的用“艺术品”描述这些造物。

3.艺术作品不是一开始就被馆藏的,很多艺术家直至死亡都不被接受,进一步说,他们中的一些别说被大众接受甚至连小众都无法接受,几乎没有人愿意为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付费,经常的还被刁钻的艺术评论家百般嘲讽,经常听闻知名画家生前创作无数,可卖出去的画却屈指可数。别觉得拿钱去衡量艺术价值没意义,拿钞票点赞总比礼貌性的说:“您画的真好”更有参考价值。

4.无论你是用“怜悯”“鄙夷”还是“羡慕”“钦佩”的眼光看待创造这些作品的人,无可否认的是他们确实都试图用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与社会进行沟通,宣泄着自己的观点。

5.这些观点有具象的而易于理解的,也有抽象而无法理解的,有明快的,也有阴暗的,有温柔的,也有暴力的,有自然地,也有僵硬的。当你驻足在这些作品前,因艺术品的刺激而喜怒哀乐深思反省的时刻,便是艺术品体现其价值的时刻。

6.我们也可以换一个角度讲——无论你有没有被一件艺术品打动,艺术始终在那里,在那个艺术家的表达方式里。

7.虽然整个社会对“艺术”的包容心是强大的,社会认同这些艺术先锋去实验,去摸索出能够震撼人心的艺术作品。与此相反的是,不光好的艺术家与作品都是罕见的,甚至欣赏拥有开阔胸襟去欣赏艺术的人都是少有的。

8.除了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我们来看看生活中的艺术细节,举个例子:“我爱你”不是艺术表达,不具备文学鉴赏性。若一个人试图表达该含义的时候,改用“今晚的月色很美”那便是艺术表达。

8.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一种“表达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当我们冥思苦想变换花样的表达我们的“情感”“知识”“能力”等等经历的时刻,我们每个人都是“艺术家”,用心去体会,艺术虽不是生活,但艺术就在离生活不远的地方。

一些人嘴上一副“大家认可的才是真的艺术”但实际上的态度无非以下两种,需要摒弃:

00001. 大家不认可,我替大家认可,也算艺术。

00002. 大家认可,而我不认可,就不算艺术。

说到底,当年那些以挖苦嘲讽见长的“艺术评论家”就是这帮家伙。他们没有“发现美的眼睛”是个人能力问题,可擅自代表其他人投票和下定义才是真的傲慢。

PS:这些天总有一个成语卡在喉咙里没有咳出来,今天总算舒畅了,我发现原来一些人是陷入了“白马非马”的诡辩逻辑里,希望他们能趁早清醒过来。







 

如何看待“艺术首先应该让人看懂,多数人理解不了的艺术毫无价值”这一观点?


1.狭隘

1000个人眼里有1000部哈姆雷特,请问是什么算看懂了?假如我跟你观点不同可以讥讽你没看懂吗?就可以说该艺术表达没有意义吗?

2.定义不明,逻辑不自洽

什么叫多数?我可不可以说多数人创造了历史和文明?同时我们看到,文明一直有好有坏,多数人办过的蠢事也不少。究其根本这种模糊的度量衡尺度配绝对性结论基本都是错误的,它不像科学实验那样具备可证明性质,却偏偏有人试图以此得出公认的结论。正确的逻辑应当是用模糊的尺度描述模糊的结论,表达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






被商品化的艺术还能称之为艺术吗?


“艺术”指的是表达方式,不因商业化而磨灭其艺术属性。


举几个例子

1.文学是艺术,印刷出来的书不过是文学艺术的载体,不改变其艺术性,中间多少印刷工艺,多少中间商赚取了多少差额与艺术性无关。

2.游戏CG是艺术,复制到每个人的PC或者手机上浏览也不过是艺术的载体,不改变其艺术性,中间多少商业化环节与差额都与该艺术性无关。

3.油画作品是艺术,无论估值达到多少钱,成交额有多少亿,甚至被复制多少份,都不会改变其艺术性。

 

但,因商业上的要求“改变艺术家的表达方式”,那就不是单纯的艺术而是艺术设计了。


也举几个例子

1.因印刷成本或客户要求让设计师以特定版式排版,改变了设计师自身偏好的表达方式,艺术性被磨灭了,但设计师依然根据自身偏好在可选择的版式范畴内选择了尽可能自己认为好看的版式,这则是艺术性。

2.因商业性上的要求改写文本,迫使作者扭转文学作品的剧情方向,改变了作者的表达方式,艺术性被磨灭了,但作者根据总体剧情要求再按照自身理解撰写文本则是艺术性。







 

艺术的观赏性是不是大于实用性?


1. 艺术可以脱离“实用性”而独立存在。

2. 2.艺术的“观赏性”与“功能性”可以结合,也可以背离。

3.“背离实用性”是美术类艺术中的主流方向。

4.也就是说绘画、雕塑等美术类艺术的“观赏性”一般大于“实用性”。

5.追求实用性与观赏性相结合的艺术形态是——艺术设计

6.艺术不局限于“美术”,更不局限于“观赏性”,除美术类的艺术以外“音乐”“文学”“游戏”“影视”乃至“行为”等等皆为常见的艺术形式。

 

艺术可以脱离“实用性”而独立存在,但绝不可能脱离“观赏性”存在。所以艺术的观赏性必然大于实用性。



我们无法论证某种“观赏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艺术作品中的“观赏性”与“实用性”究竟哪一方重要,这不存在可比性,以此争论只会因没有量化指标而陷入无止境的扯皮。因故必须看的更深远一些,剖析最根本的逻辑关系,如果艺术可以只有“观赏性”而抛弃“实用性”存在,那么艺术的“观赏性”必然重要于或者说大于“实用性”。

也许会有人抗议,不过我希望反对者私信我举反例,而这个反例必然是:“存在一种视觉媒介的艺术形态,既没有观赏性,又存在实用性。”而这个抗议也必须解释清楚:一个你认为没有观赏性的艺术,是否是公认没有观赏性的。并且进行反思艺术都是否能被普遍被欣赏的吗?不被普遍欣赏的艺术是否是艺术?

推翻“真理”只需要一个反例而非长篇大论的胡扯。有一些人的论述在试图表达“观赏性就是艺术的实用性”,但按照这种搅屎理论分析问题,敲上十万字也是白扯。把观赏性与实用性划等号之后,这个问题便不再成立了。

 
最后,有些人提及“丰富精神世界,使其熵减,必然引发一系列令人愉悦的体验”的观点,我补充几句:

1.首先“美”是指我们对事物的主观感受,个体感受到的“美”可以是天然的或巧合的,独立于艺术性存在。

2.“审美”是指因欣赏事物引发的思考,不以“美的感受”为存在前提,具体情况可参见众多令人感到不适的艺术作品,多逛逛艺术馆自行涉猎。

3.故“美”与“审美”是两件事。

4.能够让漫无目的的大脑通过某种“刺激”进入有序运行的状态便是“思考”,这种“刺激”可能是愉快的,可能是羞涩的,可能是悲伤的,也可能愤怒的。

5.《图形熵分析理论》认为总体看若要依靠图形高效的触发受众的思考,必须以“罕见独特”的图形进行刺激,而“罕见独特”是相对于“受众人生经历中的图形记忆总和”而论的,这便是“精神世界的低熵值存在”一言蔽之——“少即是美”。

6.值得一提的是,能够让精神世界熵减的代价往往是自然世界的剧烈熵增,如“爆裂的烟火形成的瑰丽形状”亦或是出现在空旷整洁场地的巨型“垃圾”。

7.我乐于将有利于自身物质层面的“熵减”的事物属性如“可以进食”“更高效的进食”“有利于更高效的进食”“可以排泄废物”“更高效的排泄废物”“有利于更高效的排泄废物”,定义为“实用性”,而有利于精神世界“更有秩序”“更有目的”的运转的事物属性定义为“观赏性”。

8.承认物质与意识是对立存在,等价于承认“实用性”与“观赏性”对立存在。







 

欣赏什么样的艺术作品最有助于提高审美水平?


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多看,且要不论风格流派的看,不要急于确定哪种艺术是“正确的”,观察的同时多思考。

思考艺术中包括但不限于的真实与虚假,绚烂与丑陋、热烈与宁静、欢喜与悲伤、科技与人文、生命与宇宙等等等等。

观察的足够多,终有一天你会注意到,艺术的本质是表达方式,是与陈词滥调所对立的表达方式,是一种强烈的感官刺激,它使得我们的能够短暂的忘记脚下的六便士,再次同我们的先祖一般抬头仰望星空进行思索。

而这种思考能力本身,就是审美。

 

如果所有设计和创造都不考虑美观,我们的生活会变成怎样,是否会更加方便节约?


所有生命的进化便是一场没有考虑过“美观性”的生活


人类之所以于其他生物,迸发了“艺术”“文明”“文化”“历史”等等造物,皆是区别于功能性的主动创造,只有人类拥有“意识”而我们的意识对“美感”如此的痴迷
如果你将“人类对美感的追求”剥离,便是等价于毁灭了人类意识本身,回归兽化。






 

艺术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是什么?


艺术是文明的一部分,是文明的其中一种表达形式,文明的发展就是社会的发展。故,艺术是社会发展的表现而非作用。

艺术的核心意义是——表达个体思考,引发群体思考。

这种基于思考的价值有别于切实(生产力)问题的思考价值,其表达形式又非常丰富——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就像是具象化了的哲学思考,这就是艺术的本质。

思考艺术的意义就跟思考生命的意义一样难以回答,但个人觉得这二者非常相近,也许生命意义本身就是艺术的意义。







 

艺术在中国是个什么状况?


当下的中国,艺术被当做工具使用


人民大众方面,普遍不懂何为“艺术”普遍没有“审美”妄自菲薄崇洋媚外,放弃思考。

纯粹艺术领域,急功近利太过浮躁,搞圈子,搞绘画帮派,搞潜规则,乌烟瘴气。

艺术设计领域,功能主义尤其严重,喜好以理科思维狂钻牛角尖。毫无包容心,总要证明个艺术优劣层次,完全搞错了方向。






 

为何当代艺术作品中常会出现恶心、让人不舒服的意象?


你会在意一片绿叶上的单独一片普通的叶片吗?你会在意满树的樱花里单独一朵普通的花朵吗?你可能会在意,但你绝对不会给这一片叶子或花朵给予更高的评价了。

以图形熵分析理念解释:只能说明798受众群体中对社会的视觉记忆沉积都太美好了,美好的像是满枝油绿的叶片,美好的像是满枝妖艳的樱花,艺术家们与其消耗更大的力气去做同样美好或是更美好一点的作品,还不如去带你去观察一下丑恶更能引发你的思考。

 

这些作品以强烈的视觉差异性引发你的好奇,刺激你自己进行思考,这里的“思考”才审美的本质,与艺术作品想表达的本意无关。


另外,你能从这些艺术中感受到多少丑陋,相应的也应该意识到我们生存的环境有多么美好,不是吗?





 

艺术具有超前性吗?


这话听起来这就跟“当科学辛辛苦苦爬到山顶的时候,发现神学早已在那里等候多时”类似,是错误的。

同一件艺术品触发的思维因人而异,有艺术家本身的思考,也有观众的思考,有“超前”也有“落后”也有“停滞”。

艺术就像砸中牛顿的“苹果”一样,不能说“苹果”比牛顿更早的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具备“超前性”的,永远是人的“思维”而不是“艺术”本身。


设计和纯艺术的区别与共性


区别


1.设计有明确需求方,艺术没有。

2.艺术注重艺术家自身精神层面的表达与引起观赏者的思考,设计注重功能性的实现与适应功能性的形式美,同时还要考量成本等商业因素。

 

共性


1.都需要美术功底与美学知识

2.现今都没有办法明确其具体价值






 

具象艺术是低级的吗?


只有低级的人,没有低级的艺术


00001. 艺术本身就是高级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00002. 审美是一种对艺术品主动的思考,从社会贡献角度看,能够调动更多人思考的艺术品就更高级。

00003. 既没办法调查受众的思考是否真的被调动了,也没办法调查哪个受众的思考对社会的贡献更大,所以最终还是没法证明谁比谁高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