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降维思考·平面上为何无法实现终极的美?
“平面是一个二维空间,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对这个空间上的图形做任意操作。明明我们早已知晓平面内全部的图形解,为何还没有一个终极美的图形出现?”——这便是图形熵分析理论的洞察起源。
我们从一个细小的着眼点——“被套装饰纹样”观察社会审美变化
先来看看70、80、部分90后都盖过的大花被套,这个设计有着强烈而刺激性的色彩对撞,牡丹花图形的连续印花繁复而稠密,仿佛一片花的海洋。
曾经非常流行的牡丹花棉被
那么现在呢?素色为主,搭配适量提亮的纯色,简洁的印花虽然也连续出现,但留白显然更多,让人看起来不会觉得扎眼。
抓取自2019.10.7日“被套”关键词淘宝搜索结果,且以销量排序。
流通程度是判断大众审美的最主要指标,我们看到旧的审美已经近乎全盘抛弃,现在请你回头看看自己床上的被套花纹又是什么样子的?恐怕你会感触良多。时代已经改变,审美也在改变。
思考一个问题:从以前的“普遍认为很美”到现在“普遍认为不美”中是什么影响了社会总体审美倾向?花被子的图形熵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图形熵分析理念认为:判断图形是否“美”取决于该图形在该范畴之内的稀缺和新颖程度。”
我们需要了解在60~80年代范畴内的成年社会群体,他们面对了一个怎样的世界,刻满他们记忆深处的图形是什么,就会知道为什么这些人对牡丹花图形充满青睐。我们找到一些60年代以来的照片资料,如下:
开垦荒野的他们
乡间骑行工作的他们
小镇上的建筑物与人群
你看到了一个贫瘠的年代,我们所欣赏的青山秀水的美感对于他们而言,还有另一层含义——穷山恶水。低下的生产力导致生产印花布都成为了一种奢侈,普遍人们穿着素色简洁的衣着,在荒野上重建着战火后的家园,破旧的建筑近乎只有功能性,装饰性的美是非常次要的追求。
这不意味着没有审美,只是说文明本身提供的装饰美感的差异性严重不足,他们依然可以从自然中抽取创造灵感。对那个时代的他们而言,每年的花开时节对于他们来说是充满希望的,而鲜红的花朵、翠绿的新叶、湛蓝晴空的强烈对比只在短暂的春天才会出现,这显著差异于其他所有季节的色彩,这种色彩搭配是自然稀缺的。
尽管花朵有很好的寓意,但并非指的是中国传统纹样所共有的“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我认为这也是刻在生物本能中对丰收的渴望,对负熵的渴望。从图形熵分析看来剥离图形的传达含义,仅仅思考差异性塑造的美感也依然成立的。也就是说是因对负熵的渴望驱使他们描绘出梦幻般的场景——一个永无止境的绚烂春天。
之后的几十年间,我们见证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
建设中的工厂
前往工业区工作的人群
城镇的大街上忙碌的人群
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地发展,偶尔可见的鲜艳衣着已经出现在了大街上。但你看得到,总体上这依然是个色彩太过单一的土色年代,欠缺鲜艳的色彩,欠缺无尽的春日,繁复的花纹依然是一种稀缺状态。如果从熵增的角度看来,这片土地的秩序性过高,鲜艳的色彩需要扩张,一种图形力量在自然滋长。
显而易见的抉择——喜欢,就高效的复制它,生产它,直至社会厌倦为止,直到这些色彩充分混合于这个世界,均匀的刻印在视觉记忆的每一个角落为止。
机械化生产线
相似的图形充斥一个时代的时候,这个图形也就该被时代所抛弃了,这是因为当一个人面对的社会生活范畴中呈现出的图形在充分混合之后,视觉识别到的差异性渐渐的被磨灭了。
好比一滴纯色的墨水滴入一杯清水一般,随着时间的推移,色彩不断蔓延,最终逐渐趋向于一致,这种差异性的降低也就意味着熵值的提高,系统趋于混乱。置身其中的人们对高熵值状态不再感到好奇,美也就消失了。
依然坚持过去审美的人往往是一些老年人,对于他们而言这份顽固的审美其实也仅仅是因为这个图形在他们的个人视觉记忆范畴之内,依然处于稀缺状态,依然与他们见惯的土色与落后时代有着显著的差异性,依然具备着低熵值特性。
微观态的个人审美是难以判断的,这是因为刻在每个人记忆中的图形都不相同,而宏观态历史中展现出的规律性从历史的方方面面都在体现。
在最近200年间因为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使得我们可以在越来越短的时间之内观测到社会总体范畴内由于图形熵值的增高而引发的审美变化。
图像熵分析理念的思路也可以解释如下审美现象,如:
1.摄影技术如何毁灭了写实绘画的主流地位,各种现代、后现代艺术应运而生。
2.工业化量产如何毁灭了古典装饰美感(无论是巴洛克还是洛可可乃至大花被子的繁复为贵的审美倾向)国际主义风格开始流行。
3.扁平化UI设计风格取代了具象UI设计风格,配色也在高对比与弱对比间摇摆不定。
4.服装时尚中的创新与复古潮流更迭。
由于我们站在更高纬度进行压制,对于二维空间的图形熵增,我们是可以轻易逆转的。
每当我们不断复制了一类图形直至大众丧失兴趣,就停止生产并等待这些图形自然消亡,同时主动创造差异化的图形重新填充人们的视野,形成新的审美。而新的审美也无非是开启了新的一轮循环,再次像熵增一样再次扩散开来,人们遗忘了过去的时刻,便是复古审美复苏的时刻。
图形熵分析理念认为:“图形审美是没有尽头的环形构造,终极美感从逻辑上就不存在,所谓“更美”只是塑造合适的差异,引发审美者的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