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熵分析理念》的逻辑与概念
©YuriArtWork All rights reserved.
在定义图形熵之前,我们需要理解“熵”“熵值”“信息熵”“生命与熵值的关系”“熵增定律”是什么
“熵是用于表达混乱程度的名词,熵值可以表达系统中蕴含的能量,也可用于表达信息中的不确定性。”
1.热力学描述的熵值——揭示了能量本身只是一种物质形态,不可做功的能量对于我们毫无意义,存在温度差异是做功的前提。
2.信息论描述的熵值——揭示了信息也是一种物质的形态,充满不确定性的冗余对于我们毫无意义,存在“确定与不确定”的差异是信息有价值的前提。
3.生命与熵值的关系——揭示了生命“以负熵为食者”的本质。区分是否是生命,要看对象是否以世界总的熵增为代价,维持自身熵值的稳定。
4.熵增定律——揭示了在一个封闭范畴的前提下,这个系统熵值只增不减的永恒发展趋势。
1.热力学描述的熵值——揭示了能量本身只是一种物质形态,不可做功的能量对于我们毫无意义,存在温度差异是做功的前提。
2.信息论描述的熵值——揭示了信息也是一种物质的形态,充满不确定性的冗余对于我们毫无意义,存在“确定与不确定”的差异是信息有价值的前提。
3.生命与熵值的关系——揭示了生命“以负熵为食者”的本质。区分是否是生命,要看对象是否以世界总的熵增为代价,维持自身熵值的稳定。
4.熵增定律——揭示了在一个封闭范畴的前提下,这个系统熵值只增不减的永恒发展趋势。
基于“熵”的思考——差异的价值
“熵”这个概念的深刻性就在于这个单词同时代表“某一范畴”中“矛盾双方差异的相互作用”所带来的“利用价值”,完美的将“时空”舞台上的主角“物质”通过“熵增定律”这个剧本联结在一起。
“我们从大爆炸产生的差异性(见注释:1)中诞生,所有生命形态只是在无尽的熵增“长河”中徘徊打转的旋涡,进一步推进着整个系统的熵增进程,如果系统被确认是孤立的,生命最终也会在这个不可逆转的变化中跟随整个系统一起走向终结。”
关于宇宙的终结,有两种主流猜测分别是“热寂”和“大收缩”,我认为这两种猜想终结性的本质都在于归于一致性。“热寂”意味着物质变得同样冰冷,“大收缩”则是时空回归于同一原点。这两者的区别是,一个消灭了能量之间的差异,另一个消灭了时空的差异。无论哪一个对于任何生命而言就已经是无解的命题了。根据熵增定律进一步猜想下去,宇宙还会继续接近终极混乱,直至抵达到系统熵增的终点——彻底消灭差异性的终点。
差异性随时间推移而自发降低的过程,其实就是熵增过程,要想使得局部范围差异性的拉大(熵减)必然意味着系统全局差异性的减小(熵增)。
熵的概念强调的是差异性中的价值——无论是衡量能量的价值,还是信息的价值,这些价值的体现都需要秩序性与混乱性的矛盾对立关系才能成立。在不可逆转的熵增之中,熵值对生命而言,可以作为一种价值尺度。
“换句话说,差异程度不仅仅等价于价值量,根本说来差异性就是一切的前提,是从物理学角度分析可以验证的“矛盾普遍存在”的哲学观点的逆推结论。差异是一切的原因,差异是可以消灭的,但也等价于消灭世界本身。”
“我们从大爆炸产生的差异性(见注释:1)中诞生,所有生命形态只是在无尽的熵增“长河”中徘徊打转的旋涡,进一步推进着整个系统的熵增进程,如果系统被确认是孤立的,生命最终也会在这个不可逆转的变化中跟随整个系统一起走向终结。”
关于宇宙的终结,有两种主流猜测分别是“热寂”和“大收缩”,我认为这两种猜想终结性的本质都在于归于一致性。“热寂”意味着物质变得同样冰冷,“大收缩”则是时空回归于同一原点。这两者的区别是,一个消灭了能量之间的差异,另一个消灭了时空的差异。无论哪一个对于任何生命而言就已经是无解的命题了。根据熵增定律进一步猜想下去,宇宙还会继续接近终极混乱,直至抵达到系统熵增的终点——彻底消灭差异性的终点。
差异性随时间推移而自发降低的过程,其实就是熵增过程,要想使得局部范围差异性的拉大(熵减)必然意味着系统全局差异性的减小(熵增)。
熵的概念强调的是差异性中的价值——无论是衡量能量的价值,还是信息的价值,这些价值的体现都需要秩序性与混乱性的矛盾对立关系才能成立。在不可逆转的熵增之中,熵值对生命而言,可以作为一种价值尺度。
“换句话说,差异程度不仅仅等价于价值量,根本说来差异性就是一切的前提,是从物理学角度分析可以验证的“矛盾普遍存在”的哲学观点的逆推结论。差异是一切的原因,差异是可以消灭的,但也等价于消灭世界本身。”
寻找差异的生命进化出更精密,更高效,更充分的视觉识别
生命诞生之时就不断地在与熵增做着斗争,可以说生命所做的一切都在尝试更好的维持自身的熵值平衡,在熵增的总趋势下生物与生俱来的表现出了对“低熵”“负熵”的偏好,为了寻找“低熵”“负熵”所演化出的感知力也必须能够识别“低熵”“负熵”与周围的熵增环境所表现出的差异性。
存在差异即是存在价值,没有差异等价于没有价值,与其说我们在找负熵,不如说我们再找差异。
简单举例来说,对依靠光合作用生存的植物来说,就是如何感知黑暗与光明的差异性;对食草动物来说,就是如何感知植物与周围环境的差异性;对食肉动物来说,就是如何感知猎物与周围环境的差异性。诸如此类。(见注释:2)
视觉神经的进化是至关重要的,通过视觉从各种各样的光波中获取数据,将环境以视觉信号的形式代入生物的神经网络,构筑越来越复杂的识别模型,指引他们更有效的吞噬负熵生存。这一点对人类也不例外。
存在差异即是存在价值,没有差异等价于没有价值,与其说我们在找负熵,不如说我们再找差异。
简单举例来说,对依靠光合作用生存的植物来说,就是如何感知黑暗与光明的差异性;对食草动物来说,就是如何感知植物与周围环境的差异性;对食肉动物来说,就是如何感知猎物与周围环境的差异性。诸如此类。(见注释:2)
视觉神经的进化是至关重要的,通过视觉从各种各样的光波中获取数据,将环境以视觉信号的形式代入生物的神经网络,构筑越来越复杂的识别模型,指引他们更有效的吞噬负熵生存。这一点对人类也不例外。
人类的视觉识别与意识的相互作用,表现出对差异永无止境的好奇
尽管人类的视觉神经在所有生命形态里并非性能优异,但依赖人类强大的大脑构筑出的意识,使得我们能更加充分的运用视觉感知能力,实现对图形的复杂判断、理解、记忆、表达。这就是意识应用视觉信号数据使得我们更高效的识别差异化中低熵态的能力。
我们的意识始终对差异性感到好奇,这种好奇指引我们对潜在的低熵态进行发掘与实践,虽然好奇心也展现在其他众多生物的行为上,比如猫咪在你新带回来的物品徘徊打转,又或是善于观察的乌鸦,甚至学会了利用人类的汽车碾压坚果的外壳,但他们的大脑不足以支撑更为复杂的记忆与理解能力。从根本上说,好奇心是我们探索发现的原动力,也是让我们对图形的理解超越现实,获得更多信息的原动力。
没有任何一个物种抬头望向星空的时候,产生出像人类那样无穷无尽的好奇心,没有任何一个物种像人类那样对炽热而危险的火焰充满好奇,没有任何一个物种仅仅是因为好奇就远涉海洋,攀爬山巅,穿越荒漠。我们不仅对容易利用和吞噬的低熵态感兴趣,这份好奇心是不分好坏的,哪怕星空过于遥远,火焰会烧伤自己,海洋的彼岸也许充满了威胁,山巅上终年积雪寒风刺骨,荒漠阻断了万物赖以为生的淡水,我们的好奇是对差异性本身感到好奇,好奇是一种纯粹自发的实践源动力。
这份好奇使得我们能够应用其他物种无法利用的能量状态,也使得我们能够理解其他物种无法识别的信息,我们的好奇根本上说是对差异性中必然存在的低熵状态感到好奇,指引我们发掘其他任何物种难以利用的潜在资源。
这是生物进化中,到目前为止最成功尝试——我们不止好奇的看到,并意识到。
我们的意识始终对差异性感到好奇,这种好奇指引我们对潜在的低熵态进行发掘与实践,虽然好奇心也展现在其他众多生物的行为上,比如猫咪在你新带回来的物品徘徊打转,又或是善于观察的乌鸦,甚至学会了利用人类的汽车碾压坚果的外壳,但他们的大脑不足以支撑更为复杂的记忆与理解能力。从根本上说,好奇心是我们探索发现的原动力,也是让我们对图形的理解超越现实,获得更多信息的原动力。
没有任何一个物种抬头望向星空的时候,产生出像人类那样无穷无尽的好奇心,没有任何一个物种像人类那样对炽热而危险的火焰充满好奇,没有任何一个物种仅仅是因为好奇就远涉海洋,攀爬山巅,穿越荒漠。我们不仅对容易利用和吞噬的低熵态感兴趣,这份好奇心是不分好坏的,哪怕星空过于遥远,火焰会烧伤自己,海洋的彼岸也许充满了威胁,山巅上终年积雪寒风刺骨,荒漠阻断了万物赖以为生的淡水,我们的好奇是对差异性本身感到好奇,好奇是一种纯粹自发的实践源动力。
这份好奇使得我们能够应用其他物种无法利用的能量状态,也使得我们能够理解其他物种无法识别的信息,我们的好奇根本上说是对差异性中必然存在的低熵状态感到好奇,指引我们发掘其他任何物种难以利用的潜在资源。
这是生物进化中,到目前为止最成功尝试——我们不止好奇的看到,并意识到。
基于对差异的好奇,我们在意识主导下主动创造视觉差异
难以考证人类是从何时创作出有史以来的第一张画作的,究竟是看到自己的脚印,还是用石矛在岩壁上刻下的痕迹,又或者是挥洒猎物的鲜血观察到了不同的形态。
意识到自己创作出的图形差异性的那一刻,就是人类懂得审美的那一刻。看看我们先祖始于差异创造差异的实践吧。
意识到自己创作出的图形差异性的那一刻,就是人类懂得审美的那一刻。看看我们先祖始于差异创造差异的实践吧。
我们回味自己的猎物
我们牢记自己的的敌人
我们也不忘描绘自己
以及我们的部族生活
有时也会给自己的画签个名
文字也是从绘画开始的
装饰我们的器物
好奇是一种进化中的尝试,与生俱来适应环境的特质,我们不仅对自然本身的差异好奇,也对人与自然地差异感到好奇,更对“我们对世界的影响”塑造出的差异感到好奇,我们意识到可以主动创造差异,尝试识别差异中的信息来传递知识。我们因好奇而作画,因对他人与众不同的绘画而好奇,才进一步审视产生思考获取信息。我们的文明,语言都曾通过绘画为媒介,实现过信息的有效传递。在观察这些绘画的时候,即便是不用注释,你的识别依然没有障碍,因为你意识会将图形归纳总结,产生联想提取信息。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之所以能看到图形存在,是因为颜料色与底色之间存在差异性,你之所以能提取信息,是因为线条色彩的“非自然”跟“自然”的差异性。这里需要区分“审美”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与“审美”本身,这两者是不同的。
对创造出的图形差异性进行审视与思考,就是图形审美
一些理论过于强调信息本身的价值就是“美”,这种观点的局限性在于传递信息的方式并非只能通过图形语言实现,况且不能确定先祖们是否本着我要传递这是一头牛的信息而画下的他们,如果再瞧瞧陶器上的装饰花纹,更与一定要传递某种信息这种意图毫无关系,“绘画”有时只是一种单纯的装饰性,图形语言的美并不在于是否要让人读懂什么。
重要的是图形带给你的感受,这种感受单纯只是你的意识对视觉识别到的差异本身的好奇。有差异才能定义熵值,对低熵的探求产生好奇心,在好奇心作用下描绘图形,由看到图形产生联想,这个联想的过程才是审美。
重要的是图形带给你的感受,这种感受单纯只是你的意识对视觉识别到的差异本身的好奇。有差异才能定义熵值,对低熵的探求产生好奇心,在好奇心作用下描绘图形,由看到图形产生联想,这个联想的过程才是审美。
在审美过程中对差异不足的厌倦,让我们不断创新与创造更大的差异
对于远古人来说,美感存在于“自然”与“非自然”的差异之间,面对广袤的自然环境,吸引我们的是“非自然的造物感”而在日后的文明发展中,不同的文明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比如:追求“模仿自然而非自然”的缔造了写实性高低差异间的审美标准——西方绘画。追求“概括自然而非自然”的缔造了符号化构成的意境差异之间的审美标准——东方绘画
创造并达成共识就是审美标准的建立,曾经的我们,在写实范畴内讨论的问题在于谁画的更像,符号化范畴讨论的问题在于谁传达的更准,其实说到底都是追捧信息的传递功能,而忽视了“美”存在的差异性本质。
“更像”或“更准”都经历了相当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过去的生产力条件下,达到哪一个的极限都是相当困难的,这些图形一旦被创造就被赋予名为“稀有”的差异性而备受追捧。
在今天我们能看到的是,更象的极限被摄影技术所碾碎,更准确的极限在于文字的诞生,一旦原本难以实现的图形创造得以被大规模复制,其稀缺性立刻会受到毁灭性的打击而不再被追捧,我们现在不觉得画个更像就是更美,去看文字的时候往往也更重视文字的意义,而不去思考他的“美感”,这种现象的本质与削弱差异性的熵增过程是一致的。
比如:追求“模仿自然而非自然”的缔造了写实性高低差异间的审美标准——西方绘画。追求“概括自然而非自然”的缔造了符号化构成的意境差异之间的审美标准——东方绘画
创造并达成共识就是审美标准的建立,曾经的我们,在写实范畴内讨论的问题在于谁画的更像,符号化范畴讨论的问题在于谁传达的更准,其实说到底都是追捧信息的传递功能,而忽视了“美”存在的差异性本质。
“更像”或“更准”都经历了相当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过去的生产力条件下,达到哪一个的极限都是相当困难的,这些图形一旦被创造就被赋予名为“稀有”的差异性而备受追捧。
在今天我们能看到的是,更象的极限被摄影技术所碾碎,更准确的极限在于文字的诞生,一旦原本难以实现的图形创造得以被大规模复制,其稀缺性立刻会受到毁灭性的打击而不再被追捧,我们现在不觉得画个更像就是更美,去看文字的时候往往也更重视文字的意义,而不去思考他的“美感”,这种现象的本质与削弱差异性的熵增过程是一致的。
如何评价图形差异与图形价值,就是定义图形熵的关键
图形熵是描述图形创意扩散程度的计量标准。
图形熵分析理念认为:判断图形是否“美”取决于该图形在该范畴之内的稀缺和新颖程度。
对于图形熵的定义暂且讲到这里,后续我将站在图形熵分析理念的基础上论述图形熵分析的审美判断以及图形创作方法论。
图形熵分析理念认为:判断图形是否“美”取决于该图形在该范畴之内的稀缺和新颖程度。
对于图形熵的定义暂且讲到这里,后续我将站在图形熵分析理念的基础上论述图形熵分析的审美判断以及图形创作方法论。
注释
1如果这是一个均匀的大爆炸,所有粒子能量都均等的分布在扩散的空间之中,那也就意味着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也都是平均分布的,这些粒子会像烟花般撒开,直至时空的边界,甚至不会形成原子,更不用说凝结成天体与星系。
2找到并消灭环境差异的过程是熵增过程,也是以环境熵增为代价维持自身熵值稳定。光合作用消耗掉了光线中的太阳能,部分消灭了光明与黑暗之间的差异性,吃草进食则是部分消灭了土地与植物之间的差异性,捕食食草动物则是消灭了猎物与植物环境之间的差异性。